忻城县政府网

中  文  名:忻城县政府网

官        网:http://www.gxxc.gov.cn

地        址:城关镇芝州一路9号

车牌:桂G

区号:0772-5512105

政府网简介

  忻城县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所辖的一个县。忻城县原属柳州地区管辖的县份,2002年12月28日起属新成立的地级来宾市管辖,位于广西中部,红水河下游,东经108°24′-109°06′,北纬23°40′-24°23′,东南临来宾市兴宾区、合山市,西依河池市都安县,南接南宁市上林县,北连宜州市,东北靠柳州市柳江县,西南接壤南宁市马山县。东西横距71公里,南北纵距79公里。县城距柳州市117公里,距来宾市130公里,距首府南宁市206公里。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充沛,雨量充足,无霜期长,年均无霜期340天,物产丰富。全县总面积2541平方公里,辖5镇8乡,130个村(居)委会,总人口43万人,有壮、汉、瑶、仫佬、苗、回、满等15个民族,其中壮族人口占89.98%。是新阶段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忻城县桑苗忻城县,先秦以前属百越之地。秦朝统一岭南后(公元前214年),属桂林郡地,郡治布山(今贵港市境)。汉初,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至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属南越国地;汉武帝平定南越国后,属郁林郡,郡治布山县(今贵港市境)。三国,吴孙皓凤凰三年(274年)分郁林郡置桂林郡,县境属桂林郡所辖。晋朝因之。南北朝时期,齐朝改置为腾溪县,属桂林郡管辖;梁、陈二朝这里都没有置县,属龙州马平郡地。隋朝,仍没有置县,属始安郡地。唐朝贞观初置忻城县,为芝州治;天宝元年(742年)改称忻城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芝州,属桂州都督府;五代因之。宋庆历三年(1043年)以羁縻芝州、归思、纡州地合并置忻城县,属广南西路右江道宜州管辖,宣和元年(1119年)属右江道庆远军,咸淳元年(1265年)属庆远府。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年)属庆远路安抚司,十六年改属庆远路总管府;大德元年(1297年)改属庆远南丹溪峒等处军民安抚司。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属庆远府,二年改属庆远南丹军民安抚司,三年又改属庆远府,弘治十年(1497年)降忻城正县为土县。清朝,隶属关系因之,土县由宜山县承审。宣统二年(1910年),其地归入宜山县,划分为宜山县第十一区(即外堡,包括今县属大塘、思练镇和安东、果遂乡地域)和第十三区(即内堡,包括今城关镇、宁江、新圩乡和红渡镇的渡江、六纳、六铁3个行政村以及宜山县属的福龙乡大部分地域在内),但仍称忻城土县。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忻城土县属庆远府,二年属柳江道,民国十五年属柳江区,民国十七年改土县复称忻城县属柳江行政督察区,民国十九年属宜山民团区,民国二十一年属柳州民团区,民国二十三年属柳州行政监督区,民国二十五年属庆远行政监督区,民国二十九年属第四行政监察区(柳州行政监察区),民国三十一年属第二区,民国三十八年属第十三区。1949年11月27日,忻城县解放,属武鸣专员公署;1950年3月改属宜山专员公署;1958年改属柳州专区(1971年改为柳州地区);2000年,忻城县辖5个镇、8个乡,即城关镇、大塘镇、思练镇、古蓬镇、红渡镇、宁江乡、马泗乡、欧洞乡、安东乡、果遂乡、新圩乡、北更乡、遂意乡。2002年12月撤销柳州地区,忻城县划归来宾市。2005年,忻城县行政区划调整,宁江乡并入城关镇。

  忻城县

  游,东经108°24‘~109°7’,北纬23°40‘~24°23’,东临兴宾区,西依都安县,南接上林县,北连宜州市;东北与柳江县交界,东南与兴宾区、合山市接壤,西北与都安县相连,西南与马山县接靠。

  地形

  忻城县属岩溶地形发育区,以石山峰林为主。暗河溶洞遍布全县。地势为东南部较高,西部较低。中部多为丘陵土岭。江河流经地带较平坦,形成河谷小平原。境内石山峰林遍布。耕地面积2.92万公顷,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25万公顷,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25万公顷,有林面积7.8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30.7%。

  气候

  忻城县属高温多雨的南亚热带气候,雨量充沛,严寒期短,少霜少雪,光热充足,四季均可栽培农作物。年平均气温20.7度,极端最高气温39度,极端最低-3度。7月最热,平均气温28.2度。1月最冷,平均11.2度。年平均降雨量为1429.6毫米。年平均日照为1534.2小时。具有发展林果、蔬菜生产的气候条件。

  交通

  忻城县交通条件较为便捷,国道322线、323线和省道20231线贯穿全境,但全县至2013年尚无铁路和高速公路。红水河自西向东流经境内,流程56公里,有9个停泊码头,150吨机船四季通航,沿水路南下可直达梧州、肇庆、广州、香港等地。忻城县西部交通:忻城至合山、忻城至宜州二级公路全线分别于2005年和2007年通车,忻城至大化二级公路已完工使用,忻城至都安、忻城至上林二级公路已进入测设阶段。忻城县东部交通:柳江至龙南二级公路忻城段全长29.55公里预计2010年底建成通车,柳江至龙南公路大塘至宜州支线已动工兴建。忻城县的县城所在地──城关镇位于忻城至合山、忻城至宜州二级公路的交汇处,北距广西重镇──柳州市117公里,南距广西首府南宁市206公里,西距黔桂铁路宜州站和宜柳高速公路起点站55公里。2013年忻城已成为联系广西首府南宁和贵州、四川等周边省(市)的交通枢纽,是西南通往沿海的主要通道。未来公路展望:南宁--柳州将开辟第二条高速过境安东乡。贺州--巴马高速过境县城城南。忻城具有完善的通信网络,程控电话、宽带网、移动通信网络已覆盖全县12个乡(镇),与全国联接,沟通全球,各种商业信息能够及时传往全国乃至全世界。

  自然资源编辑矿产

  忻城县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矿产资源主要有煤、锰、磷、硫磺、铝土页岩等,其中煤、锰储量较大,煤储量大约为3802万吨,锰储量约184万吨。县境内大理石、花岗石藏量丰富,质腻纯黑的大理石是优质的建筑工程装饰材料,淡白色的石灰石是制作石灰膏粉的上等原料。

  电力

  忻城县电力资源充足,已完成城乡电网改造工作。距县城14公里,位于红渡镇上游3公里处的广西乐滩水电站二期扩建工程正在实施,总投资40亿元。2004年11月底第一台机组发电,为忻城乃至广西经济的发展提供充足的电力保证。

  农业

  冬春蚕桑科技大培训忻城县盛产桑蚕、金银花、佛手瓜、珍珠糯玉米,是来宾市的“桑蚕之乡”、“佛手瓜之乡”、“金银花之乡”,无公害绿色食品──珍珠糯玉米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境内木材丰富,著名的树种“古蓬松”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古蓬松良种基因库”,为国家优良树种。乳鸽酒、山羊、乳鸽、瘦肉型猪、肉肥牛生产颇具胜名,是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县。

  人口民族编辑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343556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城关镇32006、大塘镇39688、思练镇44000、红渡镇31109、古蓬镇28154、宁江乡41555、马泗乡16972、欧洞乡13245、安东乡15287、果遂乡24302、新圩乡12122、遂意乡21200、北更乡23916。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户籍总人口405384人,常住人口为312441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城关镇76919、大塘镇30612、思练镇37769、红渡镇29558、古蓬镇27779、马泗乡15899、欧洞乡13289、安东乡12282、果遂乡21241、新圩乡9424、遂意乡18532、北更乡19137。忻城县境内,居住着汉、壮、瑶、苗、仫佬、侗、回、毛南、水、黎、彝、蒙古、土家、满、布依、京等16个民族。其中,壮族是忻城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据2010年10月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忻城县总人口405384人,其中壮族人口约376600人,占总人口约92.8﹪。汉族人口约16700人,占总人口约4﹪。壮族在全县12个乡镇均有分布。汉族主要分布在城关镇、大塘镇、思练镇。瑶族主要分布在马泗乡的五龙、马泗、连团三村及城关镇的板河村,大塘镇的六安村、新村,古蓬镇的古稠村,遂意乡的增仰村。仫佬族主要分布在马泗乡的马泗、五龙等村。苗族主要分布在马泗乡的五龙村、龙图村。

  经济概况编辑概况

  忻城县人民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和十七大及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实施了“环境立县、工业富县、城建旺县、农业稳县、旅游活县”的五大战略,致力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建设。全县生产总值从2003年的14.54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31.57亿元,年均增长17.6%;财政收入从2003年的8258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2.34亿元,年均增长2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3年的5525元增加到2008年的13378元,年均增长19.2%;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3年的1590元增加到2008年的3379元,年均增长16.0%。全县呈现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

  工业

  解放前,忻城部分圩镇和农村有些分散的手工业者,从事一些砖瓦、沙纸、铁木农具和土锦(壮锦)、服装等生产。设备简陋,经营范围窄小,在农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很小。解放后,1950年5月,县设立工商科,专管工商业工作。首先引导手工业劳动者从供销方面组织起来,进而发展到生产合作组、社。到1956年,全县基本完成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同年下半年,第一家国营工厂——县火力发电厂建成投产,成为忻城县主要工业的起源。接着,一批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相继兴起,规模日益扩大。到了1957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128.53万元,为1951年的5.1倍。1958年“大跃进”,全县掀起大办工业热潮。组织起来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组、社,都分别归口成立铁木、造纸、车缝、纺织、弹棉、印刷、修配、食品、建材等行业厂、社。当年底,建立正式厂矿36个,季节性厂矿611个,职工共3425人,其中正式厂矿工人1225人,季节性厂矿工人2200人;全县25个人民公社,社社自砌炼铁炉,全县共有土窑炉28117个,烧出烧结铁946吨。1958年10月,全县组织有7万多民工到红渡挖煤,从10月13日——14日,奋战了19个小时,“攻破”5座大山,14个土岭,“挖出煤炭67.1万吨”。其实是在当时群众运动中,搞的所谓“大剥皮”,挖掉几个小土岭的表土层,见到一些煤藏的露头,就高估计藏量向上报喜。而1958年全县煤的实际产量只有0.93万吨。忻城放了所谓“煤炭卫星”后,得到柳州地区奖给汽车1辆,锦旗1面。18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以《忻城气盖世,日产赛煤都》给予报道,并发《祝广西大捷》社论。《工人日报》、《大公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广西日报》、《南方日报》、《新湖南报》等先后给予报道,成为全国的热门新闻。10月27日又放出“日产煤炭110.35万吨”的所谓“巨型卫星”,浮夸一再泛滥。20世纪60年代前期,贯彻中央制定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逐步精简“大跃进”中大办的工业企业,下放了一批职工回农村参加农业生产。经过调整,到1965年6月,全民所有制企业仅保留火电厂、印刷厂、红渡煤矿和粮食部门办的粮食加工厂等3厂1矿,工人压缩到94人,其中固定工1542人。当年工业总产值37.94万元,是1952年以来最低点。“文化大革命”期间,1967年至1968年,全县工业生产再次陷入混乱状态。但由于党和人民群众的艰苦努力,工业生产又从困境中逐步得到回升。1971年11月,屏山变电站建成投产,为发展工业提供了良好条件。在调整中下马的企业逐步得到恢复,屏山糖厂、水泥厂、氮肥厂等相继建成投产,以煤炭采掘业为重点的社、队企业陆续兴起。到1976年全民所有制企业发展到17家,职工增加到955人,固定资产原值622万元,总产值1076.56万元。其中全民所有制392.72万元,集体所有制683.84万元(二轻企业243.41万元,社队企业440.43万元)。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贯彻改革开放的方针,调整工业内部结构,发展新的工业门类,先后从县财政拨款和银行贷款4000多万元扩建银花露厂,新建新村糖厂、水泥厂、电石厂、铁合金厂等一批重点企业。同时抓老企业的更新改造,使工业结构向合理、协调的方向发展。1981年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调整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改革管理体制,狠抓挖潜、革新、改造工作。当年投资22万元,用于扩建水泥厂,把年生产能力2万吨提高到3万吨。1983年投资820万元,新建一座日处理原料蔗650吨的新村糖厂。1986年投资921.99万元,用于技术改造工作。由于采取以上措施,使1986年工业总产值猛增到4248.00万元(1980年不变价,含恶滩电厂,下同),比1980年增长2.1倍。实现利税297.13万元。为了不断扩大再生产,1987年投资702.5万元,把水泥厂从原来年产3万吨改建提高到7万吨。1988年投资1800万元,扩建新村糖厂,把日处理原料蔗从原650吨提高到1200吨。1989年,投资893万元,用于糖厂、水泥厂和煤矿的技术更新改造,使县工业形成了以蔗糖、水泥、矿产为主要支柱的产业结构。与此同时,集体企业、个体企业、联户办企业大有发展,产值相应提高。1989年工业总产值达5639.90万元,比1980年增长3.12倍。1990年,全县独立核算企业发展到57个(不包括县境内自治区属恶滩电厂),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22个,集体所有制企业35个(二轻9个,乡镇企业26个)。共有职353722人,其中全民所有制工人2110人,集体所有制工人1612人。固定资产原值5385.1万元,其中全民所有制5035.7万元,集体所有制349.4万元(二轻63.1万元,乡镇企业286.3万元)。是年,工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全面推行经济责任制,调动了工人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促进了工业生产迅速的发展。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5401.09万元,比1986年增长27%,利税由86年的261万元,上升到547万元,增加286万元。工业总产值在全县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已由1952年的4.5%上升到1990年41.06%。

  农业

  忻城县1933年耕地面积37.4万亩,人均耕地6.47亩,1952年耕地面积46.31万亩,其中水田19.67万亩,旱地26.64万亩,人均耕地1.29亩。1990年耕地面积为45.87万亩,其中水田12.26万亩,旱地33.61万亩,人均耕地1.19亩。粮食作物以玉米、水稻为主。经济作物有花生、甘蔗、木薯、黄红麻、药材等。解放前,一切生产资料为私人所有,农业生产以户为单位经营。粮食生产一年一造,且耕作粗放,山地多为刀耕火种,产量较低。解放以后,走集体化道路,生产资料属集体所有,兴修农田水利和改良土壤,进行精耕细作,推广良种。玉米、水稻等作物种植春秋两造,增加复种指数,提高面积单产和总产。1958年人民公社化以后,实行由公社统一核算和分配。1959年春,根据中共中央《关于人民公社体制若干规定(草案)》实行以生产大队为核算单位,按劳取酬。从1981年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户为单位进行生产,自行规划种植。

  旅游资源编辑概述

  忻城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已被列入为来宾市旅游开发项目。位于县城内东南面的翠屏山,形似卧龙,山麓被誉为“壮乡故宫”的莫土司衙署占地38.9万平方米,是亚洲保存最完整的土司衙署,是元末明初土司制度文化的缩影,已被国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乐滩水电站上游库区红水河沿岸,风光旖旎,有“小三峡”之称,可与桂林漓江媲美。另外还有周安八寨起义古战场、北更乡古朴栏杆具有壮民族特色的建筑群。

  景点

  思练鸳鸯湖思练鸳鸯湖位于忻城县思练镇北方,因湖中有似两只鸳鸯的两座绿岛而得名,总面积110公顷,这里是领略山水风光、垂钓的去处。湖中小岛上设有餐饮、住宿、娱乐等服务项目。北更壮族杆栏式民居北更壮族杆栏式民居忻城县北更乡古朴屯是一个三面环山的村庄,是典型的壮族风情杆栏式民居建筑村落,建筑物古朴典雅,结构独特,是开办壮族风情特色旅游之地。乐滩(恶滩)水电站库区

  乐滩(恶滩)水电站库区的红水河源出于云南省沾益县的南盘江,经贵州流入广西,是广西以壮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的母亲河、太阳河。红水河是中国少有的水电资源。正在扩建中的乐滩(恶滩)水电站预算投资39.7亿元,装机容量为60万千瓦,年均发电量为35亿千瓦时,是红水河上的十个梯级水电站之一。通天寺

  通天寺位于毗邻翠屏山的麒麟山上,因寺中有一洞口通天而得名。寺庙怪石林立,风景秀丽,树木郁葱,空气清新。该寺距莫土衙署约800米,是来宾市经国家批准的宗教活动场所之一,也是来宾市较大的寺庙。该庙已有100多年历史,于2003年扩建。寺中奇特的岩洞取名通天岩,该岩穿山而过,南北相通,洞顶直通山巅,宛若天窗。洞内明亮宽敞,通风凉爽,能容纳数百余人;洞中有洞,连环相通,变化莫测。洞内千奇百怪的钟乳石,巧夺天工,结成各景致,或人物山川,或树木禽兽,千姿百态,不可胜数。如今,这里辟为佛教圣地,寺内香火旺盛,香客如云。通天寺有“忻城小布达拉宫”之称。盘鹤岭体育森林公园盘鹤岭体育森林公园位于忻城县县城北面,总面积约50公顷,森林覆盖面积约45公顷,以松树、大叶树、柠檬桉树等为主的混交林。树高大部分在5至15米之间。三界庙

  三界庙原称三清阁,后改称三界庙。位于衙署右侧、翠屏山右山脚下,坐南朝北,由五座建筑物构成,这些建筑均为珍木构架。庙门廊檐以两根石柱支撑,石柱高5.6米,柱脚为青石盘,进入大门,便是戏台。戏台下为四方院落,可供观众看戏。院落南面是正堂大殿,建筑面积为168平方米。殿中央有神台,置三界公等神像。神台前面是行香祭祀场所,种植的松柏、石榴已经有300多岁。整座三界庙占地3亩。三界庙已于2003年重新对外开放。莫土司衙署

  莫土司衙署忻城县莫土司衙署始建于明万历十年,1963年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乃至亚洲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土司建筑之一,被誉为“壮乡故宫”,是研究中国土司典章制度重要的事物例证。属国家3A级旅游景区,是来宾市唯一获批的通过3A级旅游的景区。。

  薰衣草庄园

  自2013年10月开始打造,占地3000亩,庄园已种植薰衣草1500亩,其余种植蓝花鼠尾草、红花鼠尾草、马鞭草、玫瑰、冰岛虞美人、百合花、郁金香、蜀葵花、福禄考花、杜鹃花、格桑花等多种名贵花卉,还种植有红枫、香樟、桂花、木棉等名贵树种2万余株。从连片种植的角度考量,号称“全球最大连片熏衣草庄园”的确实至名归。

  地方特产编辑乳鸽酒

  乳鸽

  乳鸽酒系高级营养品,素有“动物人参”之美称和“一鸽胜九鸡”的美誉,忻城县罗氏乳鸽酒厂生产的罗佳牌乳鸽酒是参照明朝末年壮族土司古方“雏凤汤”的配方制成的高级营养补酒,它以25日龄全乳鸽为主料,以杞子、千斤拔等名贵中药,取小锅熬大米酒,经过8个月的特定工艺浸泡制成。本产品荣获1993年国际名酒、香港博览会保健食品金奖。

  织锦

  壮族传统手工织锦,据传约起源于宋代。以棉、麻线作地经、地纬平纹交织,用粗而无拈的真丝作彩纬织入起花,在织物正反面形成对称花纹,并将地组织完全覆盖,增加织物厚度。其色彩对比强烈,纹样多为菱形几何图案,结构严谨而富于变化,具有浓艳粗犷的艺术风格。用于制做衣裙、巾被、背包、台布等。主要产地分布于广西靖西、忻城、宾阳等县。传统沿用的纹样主要有二龙戏珠、回纹、水纹、云纹、花卉、动物等20多种,后来又出现了“桂林山水”、“民族大团结”等80多种新图案,富有民族风格。

  金银花

  金银花味甘,性寒。能清热,解毒。含木犀草素、异绿原酸、绿原酸、肌醇、挥发油等成分。用于感冒风热,发热咽痛,或温病初起,温热病热毒未解;暑热烦渴,或痱子瘙痒、灼热;痈肿、疖、疔,红肿热痛;热毒泻痢。现代又用于高血脂症。泡茶,煎汤,制成露等。

  佛手瓜

  佛手瓜苗是忻城县开发的一种无公害蔬菜,到2013年,全县佛手瓜种植积面积达1.01万亩,为广西佛手瓜苗产量最多之县。佛手瓜是藤蔓植物,秋冬均可育苗种植。生长周期长,种植时需搭棚架,一年结两次瓜果,七月份第一次,九月份第二次,成熟时,一般亩产7000斤,高的可达万斤。除冬天和炎热三伏天外,其他时间均可采摘瓜苗,以春末夏初产苗最为旺盛。忻城县把佛手瓜作为一项主要产业来抓,已在大塘、思练两镇,沿柳邕公路两旁建立万亩佛手瓜长廊。

如有意见、反馈、侵权或投诉等情况,请联系
“扫黄打非”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4 闽ICP备17003705号-26 huoche7.com 火车网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