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是根源于中国本土的宗教,是我国崇拜鬼神之说的的理论依据。主旨在于追求长生不老和得道成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而江西因其名山好水众多成为了公认的道教源流之地。是江西文化精神的特殊表现形式。
江西道教的源流之地,龙虎山是公认的道教祖庭。道教是中国人独创的精神产品,虽然由来已久,与信奉黄、老学说的道家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关系,但正式成为一门宗教却是在东汉时期。江西道教文化特别悠久深厚,自第一代天师张道陵炼丹传道始,创建天师道,世袭相传长达六十多代,迄今绵延近两千年。
在中国历史上除孔子世家外,无与伦比。它既是我国创建最早的道教,又是影响最大的宗教组织。其教义盛传东南亚,远播欧美。现尚保存完好的“嗣汉天师府”是历代张天师起居之所,规模宏伟,建筑瑰丽,号称“南国第一家”。此外,南昌西山、樟树阁皂山、上饶三清山、萍乡武功山、南城麻姑山等都是着名的道教胜地。
龙虎山原名云锦山。东汉中叶,道教创始张陵(亦称第一代天师)在此炼丹,“丹成而龙虎现,山因得名”,龙虎山因而也成为中国道教发祥地。自张陵以后,道教天师在这里承袭了63代,历1900年,是我国一姓嗣教时间最长的道教,素有北孔南张之称。
自古以来,江西的名山大川、风景胜地,就是神仙方士和黄老道们活动的重要场所。传说黄帝的乐官伶伦曾隐居于南昌西山修道炼丹。西山,古称洪崖山,因伶伦或曰洪崖先生而得名。西山还被称过逍遥山、散原山、南昌山等。
据周景式《庐山记》记载,有一个“生而神灵”名叫匡俗(续)人,曾隐居在九江庐山的深谷老林中,求仙学道,被汉武帝封为“南极大明公”。还传说流传很广、影想很大的麻姑女寿仙就诞生在山姿奇秀、风景美丽的南城县麻姑山。早在汉昭帝时,就有仙人浮丘公及弟子王、郭二仙在丹霞山修道。
据道书说,汉末第四代天师张盛,从四川南下江西龙虎山,继承祖业,开创天师道龙虎宗。龙虎宗经魏晋南北朝、隋唐成长壮大起来,到宋时张天师已由一教之主,发展到提举三山符篆,即龙虎山、阁皂山和茅山,前两山都在江西;到元时进一步被封为“正一教主”和主领江南道教。明初,天师道达到鼎盛时期,发展到掌管天下道教事。
江西道教对道教思想理论有很大的发展,如天师道对道教“道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天师道早期对“道论”的神学化;二是天师道变革时期对“道论的”玄学化;三是天师道兴盛时期对“道论”的演化,即把外在于人的“道”变为直指人内心的“道”。
又如净明道的特点是融汇道、儒、释,倡导三教归一。认为道教的净明,儒教的忠恕,佛教的大乘,三教之旨,殊途同归。净明是对内心修炼的要求,忠恕是对行持的要求。江西道教对科学技术的贡献。在炼丹方面,着名的有张陵、葛玄、葛洪、张宇初等;在符、箓、斋、醮方面,有与科学暗合的地方,故有所谓的“灵验”。
在养生方面,内炼理论和内炼实践都很丰富。如天师道早期经典《太平经》和《老子想尔注》阐述了“守一”等炼养之道,主张以合炼精气神三者为一、宝精惜气啬神为养寿之要,这一思想后来一直被奉为道教养生学之要旨。张陵的“九鼎丹法”就是内炼的一种。而神霄派就是以内丹和符箓结合而成的道派,主张内炼成丹,外用成法。
江西道教在文学与艺术方面有很多价值很高的创作。如道教宫观宏伟华丽的建筑艺术;大量至今仍闪烁其光辉的诗、文、碑刻、记传等;特别是为了祈禳奏章而发明了“青词”或曰“绿章”的一种文体而流传于世;还有在道场从事斋醮活动中所运用的各种仪式,比如有音乐、有歌唱、有舞蹈等等,给人民群众以深刻的印象,成为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精华之一。
宗教文化在中国的历史上已有上千年,它经过时间的检验,经过历史的长流被人们传承至今。宗教文化在每个民族、每个城市都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及保护,而河南省一直是历史中的名城,河南佛教文化也在河南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对于河南宗教文化你了解多少呢?下面的河南文化为你带来更多内容,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佛教,在东汉时由印度传入中国,信奉出家者,男的称和尚,女者称尼姑,和尚住寺院,尼姑住庵堂。佛教宗派繁多,宋代以后,境内佛教属禅宗的曹洞宗。
西魏大统元年(535年),境内建有中兴寺(亦称灯禅寺)1座,为佛教传入县境之始。西魏之后,境内佛教发展较快,佛寺修建颇多,至唐朝肃宗、代宗时佛教发展初具规模。据《菩提寺志》碑文记载:唐高宗永徽年间(650—655年),菩提祖师朱智勤在老庄乡杏花山创建菩提寺,时有房舍殿宇200余间,香田700亩,僧人170余名,此后百余年间僧人发展到300余人。唐会昌三至六年(843~846年),武宗旨谕天下“灭佛兴道”,境内香田和从教人员顿减。宋朝建立,佛、道并重,佛教重获生机。金朝时,境内佛教受地方官府限止而趋衰微。
元朝,统治者对宗教采取“兼容并蓄”的政策,境内佛教振兴,先后修建多座寺院。惠宗至正元年至二十八年(1341~1368年),菩提寺僧德钦重建菩提寺与杨营乡贾庄村的灯禅寺,县城东门内的延寿寺,石佛寺镇洪教寺、马隐寺、三教寺(原称石佛寺),在老庄乡建的园朵寺,四山乡的宝林寺、福胜寺,王岗乡的龙泉寺,枣园乡的复兴寺、孤峰寺等10座佛寺。明代,太祖朱元璋推崇佛教,佛事兴盛。永乐至万历年间(1403~1620年),先后又建老庄乡明月寺,贾宋镇圆通寺、清凉寺,王岗乡广泉寺,张林乡狼冢寺,柳泉铺乡大庄寺,晁陂镇弥陀寺,安字营乡园明寺,二龙乡观音寺、双泉寺,卢医庙乡冢上寺(原名大乘寺),彭营乡隆兴寺、太子寺,石佛寺镇曹营的普门寺,城郊乡的双泉寺等12处15座。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僧宣智禅师重修中兴寺。弘治四年(1491年),重修二龙乡的观音寺。
嘉靖四年(1525年),重修四山乡的宝林寺。万历九年(1581年),重修安国寺的大佛殿。十三年(1585年),僧秦贵禅师重修马庄乡侯庄寺。四十二年(1614年),重修安国寺塔。四十五年(1617年),重修菩提寺藏经房。天启元年(1621年),重修二龙乡双泉寺。明末清初,由于战乱,全县多数寺院无守寺僧人。乾隆十九年(1754年),高宗通令全国取消“官给度牒制”,此后佛事活动迅速发展。乾隆二十年(1755年)、光绪三年(1877年),除重修菩提寺和原有其他佛寺外,又新建二龙乡红云寺、白云寺和枣园乡的华严寺。境内历代共建佛寺31座。
其中规模宏大、衣钵相传不绝的有菩提寺、延寿寺、弥陀寺,宝林寺,阳安寺,中兴寺。菩提寺山水风光清幽,建筑雄伟,佛事兴盛,为南阳一带名刹。光绪三十年(1904年),镇平奉南阳知府令,将部分宗教场所改为学堂。除菩提寺和有影响的佛寺予以保留外,余皆被废。民国初期,因战乱兵燹,县内寺院多被毁坏,民国17年(1928年)。19年(1930年),彭禹延倡办自治时亦将一些寺庙改为学校。至镇平解放前夕,全县有佛寺1座,寺房122间,僧侣87人。
建国后,较完整的寺院,仅余菩提寺,时有和尚30人,香田百余亩。1951年,土地改革时,按照国家政策,香田分给当地贫下中农。对寺内和尚,每人留给双份土地,使其自种自养。1953年,寺僧仅有释然芬等10人。1959年,县兴办林场,僧人所耕种的土地划归国有,时僧人年事已高,均转为“非农业户口”国家给予生活费用补贴。“文革”破“四旧”中,菩提寺、延寿寺、安国寺、阳安寺、侯庄寺等佛寺内的建筑物均遭严重破坏,菩提寺经卷被烧。1980年后,宗教活动恢复,菩提寺有还寺僧人4名。1983年,寺僧释清浩参加河南省佛教协会。
民国8年(1919年),侯庄寺僧人修黄土河、礓石河二桥,接通镇平、邓县道路。义仓清同治十年(1871年),菩提寺设义仓,将丰年余粮和寺僧募化俗众馈赠物资存于寺中,于荒年施舍救济贫民。光绪三年(1877年),农业歉收,曾开仓舍米舍粥。
建学较大佛寺均设有学经班,以培养佛门弟子,开设“读经”或“外经”课。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春,菩提寺在寺庄创办“救济小学”(初级小学),民国34年(1945年)春,因日军犯境停办。是年秋,抗战胜利,寺僧创办佛学苑,接受年青和尚和农家子弟入学。
基督教起源于公园一世纪,相传是耶稣与其十二使徒开始在巴勒斯坦一带从事宗教活动。大家对于基督教的认识好像并不是很深。而什么是基督教,对于很多信徒来说或许只是轻描淡写。那么,究竟什么是基督教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从宗教文化的角度来寻找答案吧!
什么是基督教:
基督教是以信仰三位一体的神(圣父,圣子,圣灵)。基督教提倡包容、进步精神。敬仰并感恩基督(指对基督教创始人耶稣基督进行感恩,他为拯救人类的罪恶而死),基督教号召自由、民主、仁义、义气与道义。消除内心的不良欲望,对犯下的过错和自身的罪恶进行忏悔,净化心灵。
天主教、新教、东正教等统称基督教——中文中“基督教”往往特指“新教”,三大教派中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的统称一般用“基督宗教”这个词。
基督教的基本经典是《圣经》,分为《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两大部分。天主教、东正教、新教的圣经并不完全一致,个别内容稍有出入。
《旧约全书》即犹太教的《希伯来语圣经》,是基督教承自犹太教的,但因为采用的译本不同,《旧约全书》和《希伯来圣经》书目的顺序也不尽相同。天主教的圣经在旧约正典(39卷)基础上多了数篇《塔纳赫》跟基督教新教《旧约》都没有的数篇经卷,就是众所周知的“旁经”。旧约在《摩西五书》之后是历史书,天主教和东正教的历史书增加了《多俾亚传》、《友弟德传》、《玛加伯上》、《玛加伯下》4卷,其次又在文集中增加了《智慧篇(所罗门的智慧书)》、《德训篇(便西拉的智慧书)》。
另外,基督教旧约虽然也是以马苏拉文本为准,但顺序上则继承了希腊文圣经,以先知书结尾,不同于犹太教《塔纳赫》以《历代志》结尾的传统。同时,基督教旧约在马苏拉文本之外,还包括了死海古卷、七十士译本以及其他古代文本的内容。此外天主教和东正教圣经还包括了《耶热弥亚之书信》以及《艾斯德尔传》和《达尼尔》较之《以斯帖记》和《但以理书》多出的内容。
西元380年前后,早期大公教会通过严格查证对圣经中应包括的经卷达成一致。现代最流行的国际通用英文版基督教圣经前言所述:“马苏拉文本虽然出版最晚,但作为旧约标准的希伯来文本,是翻译的底本。死海古卷包含了更早的希伯来文本内容,与撒玛利亚圣经以及与文本误差有关的古代抄经士传统文本一同作为参考资料。”
基督教的起源:
犹太地区是广义基督教的发源地,是最早且最古老的宗教之一。《旧约全书》或称《犹太教圣经》是亚伯拉罕,犹太列祖之父,信奉的唯一神YHWH(旧译耶和华)与亚伯拉罕的后裔达成的“圣约”,也就是犹太人与耶和华的圣约,亦称“亚伯拉罕之约”,亚伯拉罕与其十二子为基督宗教创始人及奠基人。这个圣约的内容是耶和华承诺亚伯拉罕的后裔(指上帝的选民)将来会被降临的弥赛亚所救赎,这群选民的聚集形成为属灵的国度,这个属灵国度就是现在所说的犹太教会,基督教会的前身。
“耶和华对亚伯拉罕说,你要离开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我必叫你成为大国,我必赐福给你,叫你的名为大,你也要叫别人得福。为你祝福的,我必赐福与他。那咒诅你的,我必咒诅他,地上的万族都要因你得福。”这句经文正是对后来将来基督降临的印证。
亚伯拉罕的后裔因为大饥荒而流亡到埃及,在耶和华的先知摩西带领下前往应许之地,耶和华在与亚伯拉罕达成的契约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十诫以及律法,又称《摩西五经》,包括《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
后来撒母耳为扫罗抹油,承认他为以色列的首位国王,是耶和华指定的国王。扫罗和大卫在应许之地建立了以色列王国。大卫之子所罗门死后,以色列分裂为2个国家,北国以色列和南国犹大,最后由于后续的数代国王都违反耶和华的律法,所以神就将北国交于亚述人的手中,南国交于巴比伦人的手中,第一圣殿也被巴比伦所毁灭。后来波斯国王居鲁士释放了巴比伦之囚的犹太人,先知尼希米和以斯拉重建并改革了犹太教,期待弥赛亚再次降临拯救以色列人,重建以色列王国。
之后的先知们逐渐强化对耶和华圣约的敬畏和一神论,耶和华从亚伯拉罕的神变成了普世的上帝,巴比伦之囚是因为以色列人背叛了上帝,但以色列人是的上帝选民,是超越其他民族的,耶和华将审判以色列人的邻居。正如在巴比伦的以赛亚(赛45:21-25)所说:“……除了我以外,再没有神。我是公义的上帝,又是救主,除了我以外,再没有别的神。地极的人都当仰望我,就必得救。因为我是神,再没有别神。……以色列的后裔,都必因耶和华得称为义,并要夸耀。”圣经预言“以色列在万国中被抛来抛去,却不至灭亡。”从以色列亡国,流亡,复国,对抗阿拉伯世界的事实中,可见其准确性。
因为犹太人在叙拉古王朝的希腊人统治下没有宗教自由,西元前140年,玛加伯家族(亦称马加比家族)起义赶走了希腊人并建立了哈斯摩尼王朝。由于对旧约理解和政治立场的差异,犹太人又分化为强调律法传统的法利赛人和以祭司长为中心的撒都该人,还有一个拒绝耶路撒冷祭司权威的异见者在旷野组成的爱色尼教派。
《新约全书》是基督徒(此处指基督教所有教派的教徒)与他们所信仰的神子耶稣基督达成的新圣约,以取代了先知亚伯拉罕和摩西与耶和华达成的旧约。新约分为四部分:四福音书、保罗书信、大公书信和启示录。
福音书被认为是记载耶稣的言行和生平,福音书所描绘的耶稣基督符合了旧约的先知们对弥赛亚特征的预言。因此,耶稣被他的信徒认为是耶和华派来的救赎主,是神独生子。
保罗(亦称圣保罗或使徒保罗)强调信耶稣得永生,耶稣用血与人类立了新约,旧约也就因此得到印证。于是,通过保罗神学的改造,“公义的神”耶和华被“圣洁仁爱的神”耶稣所体现出来。神是良善的,出于对世界的爱而为了他选民的原罪和本罪钉十字架,用他的血洗清了选民的罪,通过信仰耶稣是神子以及耶稣死而复活,人类就能进入天国,重新与神在一起。因为神让耶稣复活了,所以信靠耶稣的人死后也能复活。保罗强调:“若基督没有复活,我们所传的便是枉然,你们所信的也是枉然。”
启示录据说是耶稣的门徒约翰所写的,主要是对未来的预警,包括对世界末日的预言:接二连三的大灾难,世界朝向毁灭发展的末日光景,并描述最后审判,重点放在耶稣的再来。
上一篇:中国第一状元县是哪里
下一篇:达摩是释迦牟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