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车票
  • 汽车票
  • 买机票
  • 订酒店
  • 查公交
  • 站站搜索
  • 车站搜索
  • 车次搜索

化龙山

更新时间:2024-04-28

自然保护区等级
国家级(2001年建区)
所在地/隶属
陕西省安康市镇坪县城关镇

历史沿革

陕西省政府于1982年将化龙山定为自然保护区。1988-1994年对化龙山进行科学考察,2000年通过专家评审同意建立自然保护区。2007年4月6日,国办发(2007)20号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布河北塞罕坝等19处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名单的通知》,化龙山被定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地理环境

位置

陕西化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陕西省镇坪县、平利县境内,范围在东经109°16′41″—109°30′29″,北纬31°54′39″—32°08′13″之间。

地貌

陕西化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剥蚀地区,沟谷密布,山峦起伏,峭壁林立,石洞深幽。海拨最高为2918米,最低为894米,相对高差2024米。

气候

陕西化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北亚热带与北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6.6℃,极端最高气温18.9℃,极端最低气温-18.6℃,无霜期250天左右。

土壤

陕西化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山地黄壤和暗黄棕壤,其土壤主要为森林土壤。成土母质为元古界板溪群变质岩风化的残积和坡积物。主要母岩有变余粉砂岩、变余石英砂岩、绢云母板岩、千枚岩、变余凝灰岩以及变质细碧角斑岩。

区域范围

陕西化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8103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11923公顷,缓冲区面积3914公顷,实验区面积12266公顷。

东界从浪河口为起点,向西南顺浪河逆上至国有林界,经1501.1米高程点到达1785.9米高程点,向南经肖家坪、1861米高程点、深沟子内的响水沟口,然后上乡路沿国有林界经六池子、大沟的老堰、佘家湾沟、2144.6米高程点、冉家坪楞坎,直至上竹乡磁器沟的国有林界;

南界从磁器沟界线开始,经1823.6米高程点,向西北经刘家台沟脑,棚溪沟脑、瞎马洞大河铺屋场、陈家湾沟直上、向南经三道河横过到2732.4米高程点、向西经2720.2米、2723.4米高程点;

西界从2723.4米高程点开始,向北经2333.4米、2552.0米、2228.0米高程点至土垭子,顺岚镇公路至千家坪林场苗圃公路回头线(156公里处)的宝塔湾谷,顺宝塔湾谷直上国有林界,再依次经国有林界与龙山村、青龙村、文坪村集体林交界的界石处到达屈家坡尖,顺梁向东到镇坪、平利两县交界大梁、顺梁到达土地垭沟脑;

北界从平镇两界交界的土地垭沟脑开始,向东到土地垭,向南经冲天炮(2120.4米高程点),老鸦场沟口,阎家砭脑,向东北至观音尖(1929.2米高程点),向东经豆腐岩到浪河口止。

保护目标

保护对象

陕西化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地带。以保护野生华南虎、林麝、云豹、金钱豹、金雕,珙桐,杜仲、冷杉、铁杉及蕨类植物为主要对象。

动植物资源

植物资源

这里植物区系复杂,植被类型多样,物种繁多,种类丰富。森林有9个植被类型和26个群系。森林垂直分布自下而上分别为常绿落叶阔叶林带、落叶阔叶林带和针叶林带,已知种子植物有154科,751属、1731 种,蕨类植物26科,46属,114种,其中木本植物848种,占陕西省木本植物总数的69.28 %。植物地理分布以温带成分为主,同时有热带、亚热带、寒温带等15个分布类型。据不完全统计,区内有单种属植物49种,少稀属植物116种,中国特有属植物34种,珍稀频危植物31种。这些植物大多为古老孑遗成分,有起源于侏罗纪的银杏,起源于白垩纪的云杉、粗榧、连香树、木栏等和起源于第三纪的珙桐,杜仲、冷杉、铁杉及蕨类植物中的石松,凤尾蕨、海金沙等。同时这里还研究发现1个植物新种和38个植物分布新纪录。除此之外,这里还有多种多样的纤维,药用,芳香油、淀粉、单宁等资源植物,成为陕西及大巴山区植物的天然基因库。

珙桐为中国特有的古老单种属,是珍贵稀有植物,属于第三纪古热带植物的孑遗种,也是全世界著名的观赏植物。属中国红皮书中的稀有种。珙桐树上开满了“鸽子花”,像展翅飞翔的白鸽。

动物资源

森林植被和丰富多样的植物资源,为野生动物提供了繁衍生息的天然场所和丰富多彩的食物来源。区内有野生动物252种,其中兽类78种,鸟类141种,两栖类14种,爬行类19种,在动物区系组成上以东洋界种类占优势,既显示出它的特异性,又表现出与神农架太白山等地动物的联系性。重点保护动物38种,包括华南虎、林麝、云豹、金钱豹、金雕五种国家一类保护动物。

管理措施

化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成立以来,因其独特的地理条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及区内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受到国家、省、市林业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保护区管理局通过不断地探索和研究,并借鉴国内外其它自然保区的保护管理经验,通过加强技能培训和信息管理,加大宣传和执法力度,改善保护设施等措施,加快保护区的发展,使保护区在野外巡护、科学管理、国际合作、环境教育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化龙山自然保护区正朝着一个融自然保护、科学研究、合理利用、生态旅游、教学实习为一体的综合性、多学科、多功能、可持续发展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迈进。

一、组织机构日趋健全,人员逐步到位

制定保护区具体的实施细则和管理办法等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管理局—保护站—管护点三级管理体制,使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和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和法制化。保护区下设四个保护站,12个管护点,保护站职工42名。保护站和管护点因地制宜,科学布设,构成一个完整有序、经济高效的保护管理体系,可充分发挥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功能。保护站职工大都来自镇坪、平利两县原国有林场的职工,基层工作经验丰富。

二、完善巡护管理办法、建立巡护管理体系

新的《巡护管理办法》积极征求各保护站的意见和建议,并借鉴其它自然保护区一些好的办法,对野外巡护管理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各保护站按照《巡护管理办法》里面的要求,重新制定了野外巡护路线、明确了具体的巡护任务和职责。制定了严格的巡护考核及奖惩制度,充分调动了保护站职工的积极性。

三、加强职工技能培训,提高保护管理水平

采取多种形式对保护区工作人员进行政策理论学习和专业培训,有计划地引进高级管理和科研人才,聘请国内外有关方面的专家进行指导。有计划地组织保护区工作人员到太白山、神农架等国内著名保护区考察、学习保护管理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水平。

四、加强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丰富保护管理手段

保护区内界桩、界碑、宣传牌的埋设已完成,合理布置森林防火和病虫害监测点,配备各类扑灭火及病虫害监测、防治工具、仪器。“3s”系统和森林防火电子监测系统的安装、调试预计年底完成,并实现对接。通过5个防火前端监控点,可对保护区及周边地区重点地段实行防火监测监控。该系统是全省自然保护区的电子防火指挥系统,在与“3s”系统对接后在资源管理,进出保护区人员管理方面都实现了在指挥中心可视化观察、控制,极大提高了保护管理和动植物监测能力。

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保护意识

采取广播、标志牌、图片等通俗易懂、易于接受的方式,定期对保护区周边群众宣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法律法规;化龙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制度,森林防火救活及野生动植物保护等方面的基本常识和基础理论。提高社区群众法制观念,以及对自然保护区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使其自觉参与保护区的保护和管理,达到依法管理的目的。

六、加大检查力度,履行管理职责

针对区内保护区存在的乱砍乱伐、乱捕滥猎,乱采滥挖等破坏森林资源的非法行为,每年积极配合镇坪、平利两县的森林公安和环保部门,有针对性的开展专项整治活动。

七、存在的主要问题

(1)保护区内人为干扰破坏现象依然严存在。由于历史原因和社区农民的生活习俗,仍然存在野外用火、采伐自材、开荒、盗伐、偷猎等人为活动,给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造成一定的干扰破坏。

(2)自然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保护区所在的镇坪、平利两县处大山深处,周边社区经济落后,群众生活较贫困,“靠山吃山”的陈旧观念根深蒂固,还存在在保护区内办香菇厂,挖药材,乱采滥挖野生珍稀兰花科植物等现象,严重威胁保护区自然生态环境和生物多多样性的保护。

(3)2009年11月25日通过林权移交标志着化龙山自然保区管理局行使管理权,但规划的管理局直属的森林公安派出所尚未建立,当保护区出现违法行为时,只能将案件移交当地的森林公安部门处理,区内各种人为干扰活动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管理和制止,给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带来极大的不便。

(4)各保护站已按照新制定的固定、机动线路开展日常巡护工作。但许多线路考虑到具体的巡护任务,路程较远,且地形复杂,巡护步道通行不便,给巡护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5)多种经营、生态旅游等产业发展不够,难以形成规模经济,保护区自身发展能力受限制。

开发利用

旅游景观

化龙山属陕渝交界的大巴山高峰,地处陕西南端,位于平利县南部的八仙镇与镇坪县临界处,其主区属于平利千家坪国营林场,主峰海拔2918米,故有“巴山屋脊”之称。是岚河、浪河、红石河、平溪河的发源地。这里有着原始森林的迷人风光和神秘文化,是一个具有独特的自然风景资源和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的地方,是一处集旅游、避暑、度假、探险、科研道教文化于一体的大自然博物馆。

复杂的地质构造,湿润的季风气候,造就了内涵丰富的森林景观资源。保护区植被属于针阔混交林和亚高山针叶林带,森林植被比较完整,树种繁多,主要有珍稀树种珙桐、云杉、巴山冷杉、巴山松、华山松以及樟树、厚扑、漆树、米心等等,有的单一成林。如高大的冷杉成片的松林;大片的能制作精致手杖的龙头竹,整齐壮观;有的混杂成林。这里还盛产“八仙菊花心党参”和形如龙爪的黄莲、当归、天麻、独活名贵药材、草药。特有的地质、森林、气侯使公园形成了变化万千的森林植物景观和山水自然景观。

科学研究

陕西化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着非常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及区内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通过对毛茛科植物资源进行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化龙山保护区具有重要观赏价值的毛茛科花卉共计15属61种,其中以铁线莲属和乌头属为主,占总种数的49%;其他属中川鄂獐耳细辛、大花还亮草、紫斑牡丹、蜀侧金盏花、铁筷子、草芍药等具有重要价值。毛茛科野生花卉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对丰富园林花卉品种、繁荣花卉市场以及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价值

(一)典型和完整的北亚热带生态系统。化龙山南接渝北湿润型常绿阔叶林地带,东邻鄂西北常绿、落叶阔叶林地带,南北过渡、东西承接,植物区系复杂,种类繁多,生物资源十分丰富。由于山体高大,相对高差2154米,水热条件随海拔高度的抬升,由上而下逐次分为暗针叶林带、落叶阔叶林带、落叶常绿阔叶林带、常绿落叶阔叶林带,在部分地区出现比较集中成片的常绿阔叶林以及马尾松林、杉木林。根据植被结构的特征,明显地反映出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特有色彩,它既不同于秦岭主峰太白山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又有别于四川峨眉山的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具体反映了由暖温带到中亚热带的过渡特点,在国内同一纬度极为少见。

(二)丰富的植物种类。根据科学考察和文献整理,化龙山有种子植物154科,751属,1732种。分别占中国种子植物总科数、总属数、种数的55.8%、24.10%、7.06%。其中裸子植物6科,18属,32种,占我国裸子植物总科数的60%,属数的52.94%,种数的16.85%。再就木本植物的种类数量来看,《陕西树木志》记载陕西省木本植物计101科,321属,1224种(不包括种以下分类单位)。化龙山种数达848种,占全省木本植物总数的69.28%。

(三)相当丰富和古老的温带、亚热带的植物区系成分。由于化龙山半封闭的地理环境关系,受历次冰川破坏作用的影响不大。在一直处于比较稳定的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保存下来众多古老植物种,孕育了繁盛的植物种群。起源古老的植物中,蕨类有古生代的卷柏、中生代的紫箕,第三纪的凤尾蕨、石松及海金沙等科属;裸子植物有侏罗纪的银杏、白垩纪的松、云杉、榧、粗榧,第三纪的油杉、冷杉、铁杉、杉木等;被子植物有白垩纪的昆栏树、连香树、槭、木兰、樟、榆、山毛榉、杜鹃花;第三纪的苦木、八角枫、七叶树、山茶、安息香、珙桐、腊梅、杜仲等,这些科、属植物是化龙山地区植被的重要成分,充分说明化龙山植被起源的古老性。化龙山的单种属有49个,少种属有116个,二者占化龙山总属数的21.97%,而且34个特有属中,31个为单、少种属,它们中间大多数为古老孑遗成分,亦可说明化龙山植物区系的古老性和这一地区的地理环境的特殊性。

(四)东洋界种类居优势的动物区系成分。根据考察和文献记载,化龙山哺乳纲有78种,隶属于7目22科;鸟纲141种,隶属于13目30科;两栖纲14种,隶属于2目6科;爬行纲19种,隶属于2目7科。化龙山动物区系的特点是它的古老、原始性。在化龙山海拔较高的山区,有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型的古老、原始种类,如食虫目的绞背鼩鼱、长尾鼩属的种类及林麝等,以及数量较多的有尾两栖动物秦巴北鲵、巫山北鲵,在南江河中数量多、体型大的大鲵等等,都可以说明化龙山野生动物区系的古老、原始性。

(五)是众多重点保护动植物的避难所。保护区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2种,陕西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75种。陕西省共有稀有濒危植物45种,化龙山有33种(包括1亚种,1变种),占全省稀有濒危植物总数的73.3%。如:珙桐(国内分布北界)、长序榆、喜树(均为陕西发现)、大果青扦、银鹊树、珙桐、香果树、鹅掌楸、独花兰、天麻、黄杉、野大豆、狭叶瓶尔小草、紫斑牡丹等等。有55种国家及陕西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国家Ⅰ级保护的林麝、云豹、豹、金雕4种;国家Ⅱ级保护的黑熊、水獭、大灵猫、鬣羚、斑羚、红腹角雉等26种,陕西省重点保护的秦巴北鲵等25种。

(六)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化龙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库上游,区内山势陡峭,土层较薄,森林植被一旦遭受破坏,将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加强化龙山自然保护区建设,可提高森林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生态功能,为丹江口水库提供充足、优质水源,对国家重点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正常运行做出巨大贡献。

(七)旅游资源丰富。保护区内有主要景观18处,主要是浪河风光、化龙飞瀑、化龙云海、莽莽林海、天然龙洞等等,是一处供人们参观、游览的绝妙胜地。

化龙山保护区地处陕西南端,外部交通便利,207省道横穿保护区的实验区,距安康市180km,据重庆巫溪90公里。神奇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开展科学研究、生态旅游、宣传教育、教学实习等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发展平台。

如有意见、反馈、侵权或投诉等情况,请联系
“扫黄打非”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4 闽ICP备17003705号-26 huoche7.com 火车网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