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车票
  • 汽车票
  • 买机票
  • 订酒店
  • 查公交
  • 站站搜索
  • 车站搜索
  • 车次搜索

黔江土家十三寨(土家民俗)

更新时间:2024-04-28

别名
土家十三寨
门票参考
免费
开放时间
全天
适宜季节
夏季
建议游玩时间
4~5小时
旅游景区级别
4A
所在地/隶属
重庆市黔江区小南海镇新建村

基本介绍

土家十三寨,从后坝新街附近的学堂湾开始,至板夹溪发源地鸡公山脚的谭家院子,分布着13个原始古朴的土家山寨。在这里,土家人以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世代繁衍生息,独特的民族风情存留千年。而寨子内溪水清澈,依山绕寨,潺潺流淌,滋润万物,两边群山耸峙,山形奇特,岸上田土阡陌纵横,春日油菜花海,夏日稻香遍野,构成一副优美的田园风光,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感受淳朴的民俗风情。景区由板夹溪两岸的13个典型土家山寨组成,每个村寨基本都以一个姓氏为主,村寨内保存着碾房、水车等原生态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原始的土家吊脚楼民居,原味的土家民俗风情,山水风光、农耕田园等等,并有《摆手舞》、《竹棒舞》等土家表演,原汁原味。

主要山寨

学堂寨

现有传统民居5栋,10余户,50余人,主要姓氏为王姓,主体民族为土家族,主要历史名人有王文章(字斐然,号竹屿)、王文经、王文德三兄弟。学堂寨因身为进士的王文章设立私学而得名。所办学堂曾吸引过渝、鄂边区众多学子就读,其中,庚戌起义铁血英雄会首领温朝钟,黔江首富罗炳然等均是学堂寨私学弟子。这里的主要建筑为6栋吊脚楼木房,保持完好。原来的主要民居为四合院吊脚木楼,火灾前的学堂寨民居显得富丽堂皇,正房11柱11间两层两厢,雕梁画栋,黑漆银粉,极为气派。中堂右边第一间为王文章的书房,学堂就在旁边的正房里。大院前面是朝门,进院坝能看到高高耸立的桅杆和悬挂的帆旗,如今尚存两个直径约50厘米的旗磴,旗磴上“光绪二十七年恩进士主立”字样清晰可见。王文德(克明),与温朝钟、黄玉山等在这里组建了革命武装团体“铁血英雄会”,并1911年1月3日率众起义,史称黔江庚戌起义。起义失败后,王克明的妻子王杨氏继续带领起义军,最终攻克了县衙,建立了军政府,结束了清王朝在黔江的统治。

熊家寨

现有民居3栋,10来户人家,30余人,主要姓氏为罗姓,主体民族为土家族。熊家寨原著民为熊氏,熊氏家庭留下的只有一处“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岁中春立”的墓碑,碑文“故显妣熊母宋氏老孺人之墓”和与此坟并排埋葬的7处坟茔。现在这里多为罗姓土家族居民,170年前从黑溪沟迁来此处居住。罗姓也曾是遍布板夹溪的大姓,与当时的黔江首富罗炳然家庭有族缘关系。如今熊家寨是土家族传统体育展示体验区,可以参与打陀螺、荡秋千、扳手劲、踩高跷、冲翘翘板、抵杠、抓石子、打水枪、武术等民间体育游艺活动。此处还可以建设成为黔江区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

瓦房寨

现有民居4栋,9户,40余人,主要姓氏为罗姓、任姓、陈姓,主体民族为土家族。瓦房寨首富户主罗时熙,这里因他盖起了当时当地最豪华的大青瓦房而得名。原民居为长5间四合院,有单独的马房和宽敞的坝子,另有外朝门,朝门上有牌匾。瓦房寨罗家院落后因为被火烧而衰落。现多为近代由两岸高山迁下来的苗民和土家族居民。这里如今是土家族山地农耕生活展示体验区。可以让旅游客见证农耕劳作等过程,观看薅草锣鼓等民俗表演,甚至可以体验驾牛犁田、薅草插秧、下水摸鱼等乡间生产生活,感受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

女儿寨

现有民居5栋,12户,50余人,主要姓氏为陈姓、罗姓,主体民族为土家族。因院落坐落在板夹溪边的台坝上,举目可见女儿峰以及《九公主报恩》等神话传说而得名,现为土家族传统食品制作展示区和餐饮服务区。这里的陈氏人家为江西省原九江府德安县太平乡“义门陈氏”后裔,唐昭宗赐立“义门”至宋,十九代同居共炊,鸣钟鼎食,百犬同巢。在一次32房分家中,他们以一套象牙雕刻的中国象棋为分散后陈姓子孙之证,每一房各持象牙棋子一枚,迁往全国各地,女儿寨陈姓便是其中一支。

摆手寨

现有民居10余栋,40余户,110余人,主要姓氏为吕姓、张姓、王姓等,土家族、苗族杂居。世居于此的吕氏,曾是罗家在板夹溪家业的管家。摆手寨重点民居吕氏民居是黔江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这里的土家族人已经将摆手舞变成了他们的日常活动,夜夜高歌,逢节起舞而被称为摆手寨。这里是目前板夹溪居住人口最多的一个寨子,也是十三寨旅游综合服务区。吕氏民居为全木结构的四合院,建于清咸丰年间,是罗炳然祖父罗东海所建,有夹层楼板,用于专门收藏贵重物品。共11间正房,5间厢房,5间下厅房,窗户多为雕花窗。上厅曾为土王祠,中间宽敞的石坝子作为摆手堂。如今板夹溪的民间表演队,经常会展演摆手舞等土家民间歌舞。现摆手寨公路两边的居民多为从高山迁入的苗民。

何家寨

现有民居8栋,10余户,70余人,主要姓氏为何姓,主体民族为土家族。何家大院均为全木结构的吊脚楼,是土家族传统工艺展示体验区。这里的居民传承着织锦、竹编、棕编、藤编、草编、麻编、织染、刺绣、挑花、剪纸、木雕、石雕、木刻等民间工艺。何姓系江西鹅掌大丘起祖,何氏祖先何正发在这溪边曾建有一处油榨房,小地名碾湾便由此得名。目前此寨定位为山歌发源地,建有山歌广场,作为山歌传习点,以“后坝山歌”为主要展示特色。

老熊寨

现有民居17栋,15余户,50余人,主要姓氏为张姓,主体民族为汉族、土家族。老熊寨原名张家坝,是板夹溪第一大姓张氏祖业。相传这个寨子上所有的人曾被一只大黑熊所救,为了感谢这只熊的救命之恩,张家坝于是改名老熊寨。清代曾有一庙宇,叫圆铜寺,后来毁于一场大火。民国时这里曾建有后坝乡板夹溪堡国民学校,是后坝最早的村堡官学。如今这里的居民家里还收藏有祖辈早年读书用的书箱等物件,也留存了一些如《安安送米》《三孝记》《身世金箴》《祭文范本》等抄本,文化氛围十分浓厚。

张家寨

现有民居6栋,8户,30余人,主要姓氏为张姓,主体民族为汉族。张家寨最老祖宅是张氏先祖张功选在乾隆年间修建,房柱、房梁用了多根楠木,窗花、中堂雕刻精美,建筑极为讲究。张氏后代现存“南极辉星”“稀龄双庆”“品登上国”等多块牌匾。均为当年四川、酉州等省州官员所赠。村落东边山脊上有一棵约500年树龄的高大枸檀古树,是板夹溪第一树,被当地人视为神树、构檀王,也称为“保佑树”,相传每逢板夹溪涨洪水,水涨到这棵大树就不会再涨了。

龙须寨

现有民居5栋,11户,30余人,主要姓氏为张姓,主体民族为汉族。龙须寨因山梁走向似龙形而得名,原为龙姓苗民世居之地,现多为张姓人家。房柱、房梁用了多根楠木,中堂还供有一清代神祖牌。在龙须寨主民居的大门上方有一牌匾,上刻“瑞映金童”,是张氏祖先张汉松在清咸丰九年生子后,整竹米酒时受亲友所赠。此处还有3棵相互依附的风水古树,分别是酸枣、岩柏和红豆杉,被当地居民当神一样敬奉。这也预示板夹溪以土家族、苗族、汉族三大民族和谐共生。

周家寨

现有16栋全木结构民居,10余户,70余人,主要姓氏为周姓、石姓、温姓,主体民族为土家族。周家院子的原住民是从老熊寨迁来的张氏。游客可参观、亲身体验土家传统饮食文化,美食制作过程展示,将采摘的物品进行加工制作,享受各类土家菜式。在周边景点驻足参观,还可以在这一带举行小型野餐活动。目前此寨特色不够,可作为深入研究的游客自由行时的走访参观点,不宜作为团队停留讲解。

大湾寨

现有民居6栋,7户,30余人,主要姓氏为李姓,主体民族为苗族,和旁边的向家坝是同一家族。李姓也是板夹溪的一个较大家族。这里现在是展示后坝农耕土特产的寨子。游人在此可参观土家民居,并依时令季节,可以开展果园摘果、果树领养种植等活动,还可在专人指导下于林间坡地采摘蕨菜、竹笋、金银花、山药等各种山野土特产。目前此寨特色不够,可作为深入研究的游客自由行时的走访参观点,不宜为团队停留讲解。

向家寨

现有民居11栋,15户,60余人,主要姓氏为李姓,主体民族为苗族。向家坝李姓人家祖居甘肃省东南部李家营,迁入此地后世代尚武,祖上四兄弟被人们称为金老大、银老二、铜老三、铁老四,金老大李方宣曾中武举人,铜老三打虎牺牲的故事广为流传。“李”在土家语中是虎之意,指虎多或藏虎的地方。老宅大部分被火烧,仅存中堂和一间正房,老宅多处使用楠木建造,屋内至今保存着多件楠木家具。老宅中堂门上还有气派楠木牌匾和对联,牌匾上书“望若景星”,木联为“俨如秋事正星柱下名家,望若景星真乃陇西世族”。通过地梁石、木头的巨大程度,可想见当年的辉煌。村落外面河边,曾建有一处油榨房,榨房曾经用过的碾槽、巨石尚存。寨前的桃花溪上有一座板夹溪里最古老的石拱桥。

谈家寨

现有民居20余栋,10余户,100余人,主要姓氏为李姓、谈姓,主体民族为苗族。谈家院子由李家院落和谈家院落组成,是一个高坡苗寨。有李、谈、张、黄、彭等姓。整个院子以撮箕口全木质吊脚楼建筑为主,楼上人住,吊脚楼下多为牲畜圈舍。谈家的祖屋原为3间正房两边转角厢房吊脚楼,中堂外有4朵雕花窗,分别为“年年有余”、“喜鹊闹梅”“百鸟朝凤”“野鹿衔花”图案。旧时谈家有母系氏族遗风,是李姓祖婆当家,4代同堂,十分兴旺。现存房子多为近代新建,老宅只有4朵雕花窗户尚存。

交通指南

自驾从包茂高速→张南高速→黔江北收费站→S209→十三寨

如有意见、反馈、侵权或投诉等情况,请联系
“扫黄打非”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4 闽ICP备17003705号-26 huoche7.com 火车网 网站地图